夭夭直播官方版-夭夭直播免费版app下载-夭夭直播永久免费版下载

試管之家»服務機構»洛杉磯胖爸爸»公司新聞

孩子去美國接受教育好嗎,寶寶去美國讀書的最佳時期是什么時候

發(fā)表于2021-06-28 14:39:48 187 0
經常聽人說:中國的基礎教育質量在總體上比美國好,其佐證之一是中國學生在各種國際性學科競賽中都能取得比美國學生好的成績。但,“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以至于有了“贏在起點,輸在終點”的說法。對比中美兩國的教育,我們需要思量:是什么讓美國教育贏在終點。
在很多方面,我們都主張向美國學習,但惟獨在基礎教育領域,一向不屑向其請教。理由是:中國的基礎教育引人注目的“扎實”,而美國的基礎教育出人意料的“差勁”。事實果真如此嗎?
疑問一:
在1900~2001年諾貝爾科技、經濟獎獲得者全世界共534人中,美國有230人,占43%,而中國人獲獎人數極少。并且美國人獲獎比率還呈上升趨勢。為什么美國基礎教育“差勁”反而頂尖創(chuàng)新如此之多,相反,中國的基礎教育如此“扎實”而重大創(chuàng)新貧乏?差距為何如此之大?差距的根源在哪兒?
疑問二:
有人統(tǒng)計了1999~2001年世界3所一流大學與中國6所包括北大、清華在內的一流大學在《自然》、《科學》刊物上發(fā)表的論文數。結果是,6所中國一流大學總和只有20篇,還不及哈佛一所大學的零頭(399篇)。難道都是基礎“扎實”惹的“禍”?
美國經濟之所以發(fā)達,之所以把諾貝爾獎頻頻收入囊中,一般公認的解釋,就是美國的高等教育特別發(fā)達。那么,如果我們繼續(xù)追問下去:為什么美國的高等教育如此發(fā)達?發(fā)達的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之間有無聯(lián)系?如果美國的基礎教育真的“差勁”到美國人無法忍受,那它又怎么孕育如此發(fā)達的高等教育?
這些問題與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不謀而合:“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是中國教育發(fā)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對比美國見聞與中國現實
現象一:
美國知名大學間競爭激烈的表現之一,就是看誰能給既貧寒又優(yōu)秀的學生提供最優(yōu)越的條件;而在我國,各大名校之間拼得最兇的是爭奪各省市的高考狀元。
哈佛大學每年的學費收入,主要用于學生獎學金的發(fā)放。在美國,越是名校,學費越貴,但獎學金也越多,進名校即意味著享受免費教育。
在一所號稱美國中學屆“哈佛”的精英高中,其校長稱,他們私立高中每年學生的學費為4萬美金,但是錢不夠用,還需要花大量的精力籌錢。而在我國,相對發(fā)達地區(qū)的民辦學校每年每生收費5000元,學校還能盈利。原來,美國這些精英學校把學費的很大一部分作為助學金和獎學金,它們靠社會資助而不是學費來辦學。
現象二:
美國一私立高中占地300多畝,容納了380名學生。可校長說學生太多了,他期望的人數是300人,這才能為不同學生提供更為個性化的教育。
美國私立中學一般不設行政班級,實行走班制。教師任課實行模塊分割,一般主講一門學科或一門學科的某一模塊。必修課根據學生學業(yè)水平,分成不同層次的班級,打破年級界限,實行分層教學;選修課則按照學生興趣、愛好,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選擇。教師在自己所任教的教室辦公。學生流動,教師不動,教室固定的“走班制”,是美國課堂教學的最大特色。
而在中國,如在經濟比較發(fā)達的深圳,教育局規(guī)定中學每班限額50人,小學45人,事實上,多數熱門學校班額均超標,一個班六七十人的比比皆是,很難談得上個性教育。不少民辦學校的基礎條件較差,只是在一定程度彌補了義務教育的不足,更談不上優(yōu)質教育。
現象三:
美國基礎教育階段課程設置由學區(qū)教育委員會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需要通過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取得高考報名資格的課程)與大學招生資格考試接軌;選修課則五花八門,完全根據學生興趣愛好與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而定。
美國知名大學錄取時特別看重學生在高中時是否上了難度較大的課程即AP和IB,另外,還十分看重學生的課外活動。在大學申請表上都有一欄:高中期間參加過什么課外活動,參與了幾年,擔任過什么職務,得過什么獎勵或榮譽,獎勵或榮譽是地區(qū)級、州級、國家級還是世界級的。
反思:是什么讓美國教育贏在終點?
把學生看作資產而非產品或顧客
對比中美兩國的教育思想和著眼點,我們發(fā)現,美國教育看似不重結果,不求短期速成,但卻后勁十足,因為無論私立還是公立學校推行的教育,是把學生當作一種可以增值的資產。學生的人生成功是其教育的目標,學校關心的是學生的整體素質,考量的是學生的學業(yè)水平、課外活動、為人處世、社會參與等關系到學生一生成功與否的諸方面因素。
而中國不少學校的教育是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把學生當作是產品或者顧客,更多的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書本知識,取得優(yōu)異的考試成績,滿足家長社會的階段性要求,而很少考慮學生的長遠發(fā)展。部分民辦學校更是將學生當作賺錢工具,把教育看成這個世紀最賺錢、最保險的行業(yè)。因此,中國教育就走進了這樣一個怪圈:小學老師埋怨幼兒園老師沒有把孩子教好,中學老師埋怨小學老師,大學老師埋怨中學老師,用人單位埋怨大學老師乃至整個教育系統(tǒng)。
美國頂尖大學像哈佛、耶魯,基本上全是私立的,主要依靠民間的財源而不是政府的經費來維持運轉。學校不靠辦班、收學費過日子,主要經費來源是校友的捐贈。每所名校都有一筆巨額的捐贈基金,這是學校實力的基礎。
美國教育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讓每一個才能卓著的孩子有機會接受一流的教育,絕不能讓經濟條件擋住他們的路,讓低收入家庭的優(yōu)秀孩子同樣有機會上精英私立學校。按我們一般的看法,所謂私立學校,就是從學生身上賺錢。美國的名校則是向學生身上投資,通過教育,給學生的心靈留下永久的印跡,奠定他們一生的事業(yè)和生活的基礎。這些學生成功后自會捐助支持學校的發(fā)展。
滿足個性化選擇的精英教育
早聽說美國的私立學校比公立學校好,但我一直認為這是謠傳。以我在中國的經驗,私立學校有兩種:一是貴族學校,收費奇高,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從小就自命不凡,牛氣沖天;另一是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招生對象是那些因為種種原因上不了公校的人。可到了美國一看,還真不是這么回事兒。在主流評判體系里,私立學校的口碑往往超過公立學校。
私立學校因為是自負盈虧,因此,規(guī)模上要小得多。學校規(guī)模小,是為了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教育,讓每個學生享用更多的教育資源。并且私立學校學費高昂,每年動輒3至4萬美元,這使得很多中產家庭對私校望而卻步,再加上殘酷的招生淘汰,很多掏得起學費的家庭也很難輕易把孩子送進去?;诖耍搅W校被稱為“貴族學?!币簿筒黄婀至?。而我國的民辦學校往往想的是如何擴大辦學規(guī)模,因為它們是靠學費生存的。
為保住“貴族”的頭銜,或者區(qū)別于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就勢必要在軟硬件上強調質量。首先,私校不論規(guī)模大小,師生比例從不會超過1:10。一個小規(guī)模的四年制私立中學一般只有200到400名學生,而全校有教學任務的老師,最少也得有40到60名。最大的私立中學,學生也不超1500人,而至少有200到250個老師“伺候”。
與國內的高中相比,這些學校小而精,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足夠的關注。同時,為了實現精英教育,在每一門具體課程的學習中,也要貫徹小班教學的理念。有一所私立學校,每個教學班學生不超過10人,甚至只有三四名學生。每個學生,無論積極與否,上課時都有發(fā)言或被老師提問的機會。
培養(yǎng)“T”型人才而非“孤獨的專業(yè)主義者”
美國知名大學十分看重學生的課外活動。如果一個學生某項成績中等,但課外活動十分出色,知名大學也會搶。知名大學,如哈佛極看重一個學生的領導能力,出色的個性以及特殊的才能。
美國大學的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其高中教育。美國私立寄宿高中的學分課程設置主要分為:必修、選修、榮譽/高級課程。一些知名中學在整個高中階段開設課程多達300余門。除了每個學校規(guī)定的必修課外,選修課程的設置可以看出這個學校教育的多樣性。如有些學校在高中階段開設建筑、寫作、藝術欣賞等諸多選修課程。
除此之外,AP課程與IB課程也是美國高中階段的特色課程,尤其是AP課程(Advanced Placement),即大學學分先修課程,其難度相當于美國大學大一課程。AP課程開設門數越多,證明這所中學的師資水平越高。AP課程的成績達到4分或以上(滿分5分),就可以沖抵大學學分,美國大學實行學分制,如果修的AP課程多,在大學里就可以省錢省時,提前畢業(yè)或修一個雙學位。
榮譽課程是介于基礎和AP之間的美國高中課程。榮譽課程是美國特有的區(qū)別于標準課程的一種課程形式。相對于普通課程,榮譽課程的量并不一定更多,其區(qū)別更多在于課程難度更深和學習節(jié)奏更快。榮譽課程強調批判和獨立的思考。為鼓勵課堂參與度,榮譽課程一般安排更小的師生比例。榮譽課程的學生的一個主要特點是主動性很強。在學業(yè)以外,榮譽課程項目鼓勵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俱樂部、合作教育、研究、出國留學以及文化活動等。
如此的課程設置,培訓出來的學生基本都是T型人才。用字母“T”來表示他們的知識結構特點,“—”表示有廣博的知識面,“|”表示知識的深度。兩者的結合,既有較深的專業(yè)知識,又有廣博的知識面,這類集深與博于一身的人才不僅在橫向上具備廣泛的一般性知識修養(yǎng),而且在縱向的專業(yè)知識上具有較深的理解能力和獨到見解。
快速回復 快速發(fā)帖 返回列表
微信 QQ好友 QQ空間 新浪微博 豆瓣 更多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