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意識障礙康復(fù)中國專家共識
游海 2023-6-30 12:02 網(wǎng)絡(luò) 查看: 601 評論: 0 |原作者: 試管之家|來自: 網(wǎng)絡(luò)
中 國 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DOI : 1 0 .3969/ j . issn . 1006?9771.2023.02.001 - 125 - ·專稿 · 慢 性 意識障礙康復(fù)中國專家共識 中國殘疾人康復(fù)協(xié)會,中 國康復(fù)醫(yī)學(xué)會,中國康復(fù)研究中心 主 筆專家 張 皓 中國康復(fù)研究中心,首都醫(yī)科大學(xué)康復(fù)醫(yī)學(xué)院,北京市 100068 主 審專家 凌 鋒 首都醫(yī)科大學(xué)宣武醫(yī)院,北京市 100053 共 識制定專家 ( 排名不分先后 ) 卜宏偉 中國康復(fù)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王 寧 首都醫(yī)科大學(xué)宣武醫(yī)院,北京市 100053 王征 美 中國康復(fù)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江 山 中日友好醫(yī)院,北京市 10002 9 劉海娟 中國康復(fù)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何江 弘 首都醫(yī)科大學(xué)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北京市 100070 李 哲 鄭州大學(xué)第五附屬醫(yī)院,河南鄭州市 45001 5 蘆海濤 中國康復(fù)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陸 曉 南京醫(yī)科大學(xué)第一附屬醫(yī)院,江蘇南京市 21002 9 吳東宇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望京醫(yī)院,北京市 100102 吳軍發(fā) 復(fù)旦大學(xué)附屬華山醫(yī)院,上海市 20004 0 吳雪海 復(fù)旦大學(xué)附屬華山醫(yī)院,上海市 20004 0 張慶 蘇 中國康復(fù)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張小 年 中國康復(fù)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張 一 蘇州大學(xué)附屬第三醫(yī)院,江蘇常州市 21300 4 林 源 中南大學(xué)湘雅醫(yī)院,湖南長沙市 410008 鐘 敏 重慶醫(yī)科大學(xué)附屬兒童醫(yī)院,重慶市 40112 2 趙 曉 科 南京醫(yī)科大學(xué)附屬兒童醫(yī)院,江蘇南京市 210008 袁 華 空軍軍醫(yī)大學(xué)西京醫(yī)院,陜西西安市 71003 2 曹 磊 首都醫(yī)科大學(xué)宣武醫(yī)院,北京市 100053 謝 秋 幼 南方醫(yī)科大學(xué)珠江醫(yī)院,廣東廣州市 510285 曾 慶 南方醫(yī)科大學(xué)珠江醫(yī)院,廣東廣州市 510285 虞 容豪 解放軍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廣東廣州市 510040 潘 鈺 北京清華長庚醫(yī)院,北京市 102218 共 識審稿專家 ( 排名不分先后 ) 公 維 軍 首都醫(yī)科大學(xué)附屬北京康復(fù)醫(yī)院,北京市 100144 王萍芝 山西白求恩醫(yī)院山西醫(yī)學(xué)科學(xué)院, 山西太原市 03003 2 王 強 青 島 大學(xué)附屬醫(yī)院, 山東青島市 266000 葉祥 明 浙江省人民醫(yī)院,浙江杭州市 310014 江 文 空軍軍醫(yī)大學(xué)西京醫(yī)院,陜西西安市 71003 2 劉 敏 山東 省立第三醫(yī)院, 山東濟南市 250032 陳秀瓊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江濱醫(yī)院,廣西南寧市 530021 何 竟 四川 大 學(xué)華西醫(yī)院, 四川成都市 610041 李 紅玲 河北醫(yī)科大學(xué)第二醫(yī)院,河北石家莊市 050004 李景琦 杭州明州腦康康復(fù)醫(yī)院,浙江杭州市 31121 5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國 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李 遠清 華南理工大學(xué),廣東廣州市 51064 1 李 貞蘭 吉 林大學(xué)第一醫(yī)院,吉林長春市 130021 邵偉 波 南 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第二附屬醫(yī)院,江蘇南京市 210017 肖 農(nóng) 重慶醫(yī) 科大學(xué)附屬兒童醫(yī)院,重慶市 400015 楊 晶 首都醫(yī)科大學(xué)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北京市 100020 楊 信才 河 北 大學(xué)附屬醫(yī)院,河北保定市 071030 張立新 中 國醫(yī)科大學(xué)附屬盛京醫(yī)院,遼寧沈陽市 110122 張巧俊 西 安交通大學(xué)第二附屬醫(yī)院,陜西西安市 710004 羅本燕 浙 江 大學(xué)醫(yī)學(xué)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浙江杭州市 310003 相 久大 北京延生殘疾人康養(yǎng)輔助中心,北京市 10159 9 倪 雋 福 建醫(yī)科大附屬第一醫(yī)院,福建福州市 350005 倪 瑩瑩 廣東 三 九腦科醫(yī)院,廣東廣州市 510510 黃 懷 解放軍南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廣東廣州市 51004 0 謝 榮 新疆 維 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新疆烏魯木齊市 830001 潘 化平 南 京 醫(yī)科大學(xué)附屬江寧醫(yī)院,江蘇南京市 211103 潘 家輝 華南師范大學(xué),廣東佛山市 51063 1 潘 樹義 解放軍總醫(yī)院第六醫(yī)學(xué)中心,北京市 100048 秘書組 ( 排名不分先后 ) 張 欣 中國康復(fù)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李 慧 中國康復(fù)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黨 輝 中國康復(fù)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董凌 輝 中國康復(fù)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068 關(guān)鍵 詞 慢性意識障礙 ;康復(fù) ;專家共識 [ 中圖分類號 ] R 742 [ 文獻標識碼 ] C [ 文章編號 ] 1006?9771(2023)02 - 0125 - 15 [ 本文著錄格式 ] 中 國殘疾人康復(fù)協(xié)會 , 中國康復(fù)醫(yī)學(xué)會 , 中國康復(fù)研究中心 . 慢性意識障礙康復(fù)中國專家共識 [ J ]. 中國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 2023, 29(2): 125- 139. CITED AS : China 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of Disabled Persons , China 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 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 China Expert Consensus on Rehabilitation of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2023, 29(2): 125- 139. 布 了 《慢性意識障礙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 [3] 。 1 總則 慢 性 意 識 障 礙 (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 ‐ ness , pDoC ) 是指由腦外傷 、腦卒中 、缺血缺氧性腦 病 等 各類腦損傷所導(dǎo)致意識喪失超過 28 天的病理狀態(tài), 可 分為植物狀態(tài) ( vegetative state , VS )/ 無反應(yīng)覺醒綜合 征 ( 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 , UWS ) 、最低 意 識 狀態(tài) (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 MCS ) [ 1] 。 pDoC 患者 神 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嚴重 、伴有復(fù)雜的功能障礙和并發(fā)癥, 康復(fù)周期長 且 難度大 。 因此 ,在 pDoC 患者的整個治 療 周 期中康復(fù)是至關(guān)重要的 , 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 挑戰(zhàn) 。 近年 來 , 國外神經(jīng)病學(xué)會及康復(fù)醫(yī)學(xué)會相繼制定 了 pDoC 的臨床實踐及診斷指南 [ 1-2] , 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 經(jīng) 修 復(fù)專業(yè)委員會意識障礙與促醒學(xué)組也于 2020 年發(fā) 然 而 國內(nèi)尚缺乏 pDoC 康復(fù)專家共識 。為推動 pDoC 患 者的規(guī)范化康復(fù)管理 ,提供更加系統(tǒng) 、全面 、精準的 臨床 指 導(dǎo) ,本共識組結(jié)合國內(nèi)外相關(guān)指南 、研究與臨 床實踐情況 ,制定 pDoC 康復(fù)中國專家共識 。 2 共識制定方法 2 .1 專家組成 本 共識主要由中國殘疾人康復(fù)協(xié)會 、中國康復(fù)醫(yī) 學(xué) 會和中國康復(fù)研究中心制定 , 專家選擇遵循專業(yè) 性 、權(quán)威性和多學(xué)科的 原則 , 由康復(fù)醫(yī)學(xué)科 、神經(jīng)內(nèi) 科 、神經(jīng)外科 、高壓 氧科 、中醫(yī)科 、護理 、基礎(chǔ)科學(xué) 等多 學(xué) 科專家組成 ,包括制定專家組 、審稿專家組和 秘 書組等 ,其中 ,執(zhí)筆專家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 ,審 稿專 家 具有高級職稱 。所有專家均具有 10 年以上工作 經(jīng)驗 ,且長 期 從事 pDoC 相關(guān)的醫(yī)療工作。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國 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 127 - 2 .2 共識制定過程 2022 年 7 月 ,共識召集人介紹 《慢性意識障 礙康 復(fù)中國專家共識》 的目的 、意義并組織討論 , 專 家組 成 員 參照國內(nèi)外發(fā)表的相關(guān)文獻 ,結(jié)合國內(nèi)臨床實際 情 況 , 以循證醫(yī)學(xué)為基礎(chǔ) ,于 2022 年 11 月形成初稿, 包含 36 項條目 , 內(nèi)容涉及 pDoC 的康復(fù) 評定與治療 ( 康 復(fù) 評 定 7 條 ,康復(fù)治療 21 條 ) 、特殊臨床問題處理 (8 條 ) 。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分類家族 ,包括 《國際 疾 病 分 類 第 十 一 次 修 訂 本》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 tion of Diseases, ICD- 11) 和 《國際健康干預(yù)分類》 (In ‐ 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lth Intervention , ICHI ) , 對 pDoC 的診斷及健康干預(yù)進行分類 [4] 。見表 1 。 表 1 基于 ICD -11 的 pDoC 疾病分 類 診 斷描述 ICD - 1 1 分類 ICD - 1 1 編碼 持續(xù)性植物狀 態(tài) 神 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 - 意識障礙 8 E 2 0 永久性植物狀態(tài) 神 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 - 意識障礙 8 E 2 1 最 低意識狀態(tài) 神 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 - 意識障礙 8 E 2 2 注: 2018 年美國《意識障礙臨床實踐指南更新摘要》中提出 去除“持續(xù)性植 物狀態(tài)”“永久性植物狀態(tài)”等指向預(yù)后狀態(tài)差 、 不可逆的用 語 ( B 級 ) [ 1] ,推薦使用“植物狀態(tài) / 無反應(yīng)覺醒綜合征” 聯(lián) 合 病程進行客觀描述,以提高診斷準確與合理性。 德 爾菲法是目前共識或指南中最常用的形成推薦 意見 的 方法之一 ,通過集中的問卷調(diào)查與分析 ,在專 家 小 組中達成共識 ,尤其適用于大量專家參與且地理 位 置分散的研究 [5] 。本共識基于 GRADE (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 Development and Evalu ‐ ation ) 評價系統(tǒng)制定推薦強度 [6] ,采用德爾菲法以問卷 形式匿名征集意見 ,進行整理 、歸納 、統(tǒng)計 。以 K en ‐ dall 協(xié)調(diào)系數(shù) ( W ) 反映專家意見的協(xié)調(diào)程度用以評估咨 詢結(jié)果可靠性 。 W 取值范圍 0~ 1 , W 值 越大 ,*表專 家意見的協(xié)調(diào)程度越高 [7] 。參考定量論證的方法 [8] , 以 某項共 識意見選擇總票數(shù)超過 70% 視為達成共識 ,確 定 推薦強度。 第 一輪德爾菲法向 51 位執(zhí)筆與審稿專家發(fā)放問 卷,由專家參考文獻討論共識中 36 項條目,問卷 回 收率 1 00 % 。其中 34 項同意率達 70% ,根據(jù)專家意見剔除 康 復(fù) 治療中 2 項條目 ,包括認知領(lǐng)域智能康復(fù)手段和 經(jīng) 顱 超聲刺激 ,最終形成共識的問題框架 ,含 34 項 pDoC 的 康 復(fù) 評 估 與 治 療 條 目 , W 值 = 0.601( P < 0 .001) 。第二輪德爾菲法面向 51 位執(zhí)筆與審稿專家發(fā) 放問卷 , 問 卷內(nèi)容包括共識意見 、推薦意見 ,其中共 識意見 為 34 項康復(fù)評定與治療內(nèi)容 ,推薦意見包括強 推薦 、弱推薦兩個等級 ,其中強推薦指明確顯示干預(yù) 措 施 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弱推薦指利弊不確定或無 論 質(zhì)量高低的證據(jù)均顯示利弊相當(dāng) , 同時綜合考慮利 弊 平 衡 、成本高低及患者家屬的依從性 [9] 。第二輪問 卷回收 率 為 100% ,表明參與專家的積極性良好 [ 10] , W 值 = 0.412 ( P < 0.001) ,所有條目最終推薦意見得票數(shù) 均超過 70% 。 對 34 個共識意見的 14 項 (41. 18%) 均給予 強推薦意見 , 其余 20 項予以弱推薦意見 (58.82%) 。所 有 推 薦意見經(jīng)過論證后已達成共識 ,故未開展第三輪 論 證。 本 共識已在國際實踐指南注冊與透明化平臺注冊 ( No . PREPARE -2022 CN 770) 。 3 共識意見 3.1 康復(fù)模式與流程 pDoC 康復(fù)應(yīng)建立以康復(fù)醫(yī)生為主導(dǎo)的多學(xué)科 團 隊工 作 模式 ,其成員組成可根據(jù)患者病情 、病程或康 復(fù)機 構(gòu) 實際情況而定 。首先進行全面 、準確的康復(fù)評 定 , 制訂個體化的康復(fù)方案和目標 ;其次要進行全面 綜合 的 目標化管理 ;最后需要協(xié)調(diào)團隊成員 ,適時調(diào) 整康 復(fù) 方案和目標 。通過各成員之間分工協(xié)作 ,最終 實 現(xiàn)提高患者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質(zhì)量的目的。 3.2 康復(fù)評定與治療 3 .2.1 康復(fù)評定 3.2.1.1 常規(guī)康復(fù)評定及預(yù)后預(yù) 測 共識意見 推薦康復(fù)醫(yī)生對 pDoC 患者進行全身狀況的評定 , 同 時了解可能影響康復(fù)進程和療效的其他相關(guān)因素。 推 薦使用修訂版昏迷恢復(fù)量表 ( Coma Recovery Scale - Revised , CRS - R ) 為主的量表評定意識狀態(tài),多次反復(fù) 評 定選取最優(yōu)的評估結(jié)果;采用多模態(tài)評價方法以提 高 診斷和預(yù)后預(yù)測的準確性。 推 薦強度:強推薦 【說明】 康復(fù)治療前 需進行常規(guī)全身狀況評定 , 以了解患 者 的 生命體征和全身各器官功能情況 。同時了解既往 病 史和用藥情況 ,職業(yè) 、興趣愛好等個人史 ,家庭和 社會支 持 ,家屬陪護的心理狀況等 。評估臨床特殊問 題的發(fā) 生風(fēng)險和嚴重程度 ,是否存在康復(fù)禁忌證 。首 選 采 用行為量表評定意識狀態(tài) ,評定時需注意排除各 種干擾因素 。常用的量表有 CRS - R 、全面無反應(yīng)性 評 分 量表 ( 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 , FOUR ) 、感覺 模 式評估與康復(fù)技術(shù) ( Sensory Modality Assessment and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國 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 , SMART ) 等 [ 11] ,其中 CRS - R 是 最 為廣泛使用和認可度最高的 pDoC 行為量表 ,但評 估人員 需要專門培訓(xùn) , 10 d 內(nèi)評估 5 次可以提高診斷 的準確性 [ 12] 。 影 響 pDoC 預(yù)后的因素很多 ,一般認為以下因素 與預(yù)后密切相關(guān) , 即年齡 、病因和意 識障礙持續(xù)的時 間 ,兒童預(yù)后優(yōu)于成人 ,外傷性優(yōu)于非外傷性 ,病程 越 長 意識恢復(fù)的可能性越低 [ 13- 14] 。 隨著生物標志物 、 神 經(jīng)電生理和神經(jīng)影像學(xué)的研究深入 ,多模態(tài)評估方 法 和綜合的預(yù)后預(yù)測模型可提高評估準確性 ,為制定 長期康復(fù)方案提供依據(jù) [ 15, 16] 。 3.2.1.2 神經(jīng)影像技 術(shù) 共識意見 推 薦 將 正 電 子 發(fā)射 型計算機 斷 層 顯 像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 PET ) 與功能磁共振成 像 (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fMRI ) 的數(shù)據(jù) 整 合到多模態(tài)診斷和預(yù)測模型中,提高 pDoC 患者預(yù) 后預(yù)測準確率 。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PET 最早為無行為學(xué)反應(yīng) pDoC 患者提供了皮質(zhì) 激 活的證據(jù) ,進行有無意識的劃分 [2, 17] ,結(jié)果可靠性 高 。 但檢測費用昂貴且需攝入放射性核素 ,影響臨床 應(yīng)用。 結(jié) 構(gòu)性磁共振成像可清晰顯示腦損傷病灶 、腦室 形態(tài)及腦萎縮情況 ,大腦灰 / 白質(zhì)體積和完整性及其 之 間 區(qū)域的結(jié)構(gòu)連通性 。 fMRI 的靜息態(tài)成像能夠觀測 腦 網(wǎng) 絡(luò)內(nèi)的連通性 ,揭示患者的腦功能態(tài) [3] 。其中默 認網(wǎng) 絡(luò) ,尤其后扣帶回皮質(zhì) / 楔前葉與 pDoC 的發(fā)生及 意 識恢復(fù)有高度相關(guān)性 [ 18-21] ,對患者 3 個月后的蘇醒 預(yù)測準 確 率達 81.25% [ 19] 。任務(wù)態(tài) fMRI 可通過運動或 空 間 想象等任務(wù)范式 ,確認 pDoC 患者的意識活動及 交 互能力 ,提供更為可靠的意識評估結(jié)論 [22-23] 。對于 機械通 氣 、使用鎮(zhèn)靜或其他改變意識的藥物 ,伴中重 度腦積 水 、嚴重全身或局部疾病患者 ,病前有嚴重心 理疾病或酒精或藥物濫用史的 pDoC 患者不建議 行 fMRI 。 3 .2.1.3 腦電技術(shù) 共識意見 推 薦將腦電圖 ( electroencephalogram , EEG ) 評估作 為 床旁 pDoC 客觀診斷的首選方式,單獨或與多模態(tài) 神 經(jīng)影像學(xué)檢測聯(lián)合進行意識評估。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腦電技術(shù)為 pDoC 患者的預(yù)后預(yù)測和療效評估 提 供 客觀信息 [24] 。長時程視頻 EEG 記錄能夠為診斷提供 豐富信息 , 睡眠 節(jié)律 、慢波及紡錘波的出現(xiàn) ,是意識 初步恢復(fù)的重要特征 [25] 。量化 EEG ( quantitative elec ‐ troencephalogram , qEEG ) 的功率譜 、譜熵值 、連接性 及 其 他非線性分析 ,具有更為有效的判定價值 [26] 。要 求采 集 環(huán)境安靜 、盡量減少外界干擾 ,患者無開放性 顱 腦損傷或病前無精神或神經(jīng)方面疾病史。 3.2.1.4 誘發(fā)電位技 術(shù) 共識意見 推 薦將事件相關(guān)電位 ( event - related potential , ERP ) 中 P3 型 腦 電 波 (P300) 、 失 匹 配 負 波 (mismatch nega‐ tive , MMN ) 用作意識恢復(fù)的生物標志物,亦可用做促 醒 治療的療效評定標志物。推薦與多模態(tài) EEG 和 MRI 評 估技術(shù)聯(lián)合使用。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誘 發(fā) 電位技術(shù)應(yīng)用簡單 、被動的行為范式獲取神 經(jīng) 傳 導(dǎo)通路完整性信息 ,從多維度評估大腦信息處理 功 能 [27] 。包括軀體感覺誘發(fā) 、腦干聽覺誘發(fā) 、中潛伏 期 聽 覺誘發(fā)以及視覺誘發(fā)電位等 [28] 。 ERP 通過不同的 范 式測定 , 提供 pDoC 患者意識 ( 認知維度 ) 相關(guān)的腦 電特征 ,較靜息態(tài) EEG 具有更高的準確性 ,可作為隱 匿 意識的初步篩查工具并提示恢復(fù)潛能 。 目前基于聽 覺刺激 范 式的 ERP 已被廣泛應(yīng)用 , P 300 、 MMN 等能 夠 直觀提供無行為學(xué)反應(yīng)患者的腦電反應(yīng)證據(jù) [29] 。 3 .2.1.5 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技術(shù) ( functional near - infrared spectroscopy , fNIRS ) 共識意見 推 薦 fNIRS 單獨或與多模態(tài) MRI 及 EEG 聯(lián)合使用 評估意識水平 。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fNIRS 是利用近紅外光檢測腦組織血氧變化的無 創(chuàng) 檢測技術(shù) ,具有較高的時間分辨率和適中的空間分 辨率 、可移動便攜及連續(xù)監(jiān)測的優(yōu)勢 。當(dāng) fMRI 、 EEG 等 受顱內(nèi)金屬植入物 ( 顱骨修補 ) 或電脈沖 ( 電磁刺激 等 ) 影 響時 [30] , fNIRS 的光學(xué)成像原理為臨床檢測提供 了 重要的技術(shù)補充 。 fNIRS 主要通過測量含氧血紅蛋 白 和總血紅蛋白濃度來研究局部腦功能*謝 。近年來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國 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 129 - 開 始 用 于 任 務(wù) 態(tài) 或 主 動 運 動 想 象 的 腦 區(qū) 反 應(yīng) 性 檢 測 [ 31] ,在臨床意識評估 、干預(yù)效能評價等方面都具有 重 要意義。 3 . 2.1.6 經(jīng)顱磁刺激聯(lián)合腦電圖技術(shù) ( transcranial mag ‐ netic stimulation - electroencephalography , TMS - EEG ) 共 識意見 推薦將 TMS - EEG 作為多模態(tài)評估方法之一 , 提 高 意識評估的準確性。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TMS - EEG 是在大腦皮質(zhì)接受經(jīng)顱磁刺激的同時 , 記 錄 大腦皮質(zhì)電反應(yīng)的無創(chuàng)檢測技術(shù) ,可以反映大腦 信 息 豐富度和集成信息的能力 , 即產(chǎn)生意識的能力, 具 有 較高的時間分辨率 ,無需患者主動配合 [32] 。客觀 定 量指標如擾動復(fù)雜指數(shù) ( perturbational complexity in ‐ dex , PCI ) 可量化腦電復(fù)雜度 ,在個體層面上區(qū)分意識 水平 [33] 。清醒狀態(tài) 、 MCS 的 PCI 值 > 0.3 ,深度睡眠 、 VS 的 PCI 值 < 0.3 [34] 。 TMS - EEG 還可用于意識障礙 的 治 療效果評價和機制分析。 3 .2.2 康復(fù)治療 3. 2.2.1 康復(fù)類 3.2.2.1.1 運動療 法 3.2.2.1.1.1 體位轉(zhuǎn)換訓(xùn) 練 共識意見 推薦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早進行體位轉(zhuǎn)換訓(xùn) 練,逐漸增加每日離床時間 。 推 薦強度:強推薦 【說明】 體 位轉(zhuǎn)換訓(xùn)練對長期臥床且無法主動配合康復(fù)訓(xùn) 練的 pDoC 患者具有以下益處: ①提高患者覺醒度和 增加睜 眼 時間 ;②牽伸各部位關(guān)節(jié)與肌肉 、肌腱等軟 組織 , 防止 攣縮變形 ;③促進心 、肺及胃腸道功能的 恢復(fù) , 防治直立性低血壓 ;④提供后期開展其他 康 復(fù) 治 療需要的體位條件 [35] 。具體方法主要包括床上翻 身 、臥位到半坐位 、床邊坐位 、床邊坐到輪椅坐位、 臥位到 斜 床站立位 。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 ,可逐漸延 長 pDoC 患 者每天離床時間 ,可從 30 min 到 2~3 h ,最 后 爭取達到 6~8 h [36] 。嚴重心肺功能障礙或體位性低 血壓 ,局部骨折未愈合、異位骨化、嚴重疼痛或痙攣患 者 慎用。 3.2.2.1.1.2 運動訓(xùn) 練 共識意見 推 薦為 pDoC 患者制定個體化的運動訓(xùn)練方案, 以 減 輕痙攣并預(yù)防攣縮。 推 薦強度:強推薦 【說明】 運 動 訓(xùn)練包括被動關(guān)節(jié)活動 、肢體負重訓(xùn)練 、坐 位 平衡訓(xùn)練 、踏車訓(xùn)練 、四肢聯(lián)動訓(xùn)練等 ,不僅能夠 提高 pDoC 患者的肌力和耐力 , 防治廢用性肌萎縮 等 并發(fā)癥 , 同時還能改善心血管 、呼吸等多系統(tǒng) 重要臟 器功能 。每次 20~30 min ,每周 4~6 次的運動訓(xùn)練對 減 輕 pDoC 患者的痙攣程度和預(yù)防攣縮具有更好的效 果 [37] 。病情不穩(wěn)定 、陣發(fā)性交感神經(jīng)過度興奮發(fā)作、 下肢 和臀部壓瘡 、皮膚破潰等患者慎用 [38] 。 3.2.2.1.2 呼吸康 復(fù) 共識意見 推 薦 pDoC 患者進行常規(guī)呼吸康復(fù) ,并依據(jù)病情 制 定個體化訓(xùn)練方案。 推 薦強度:強推薦 【說明】 呼吸康復(fù)可改善 pDoC 患者的肺功能 ,減少感染, 加 快脫機或拔管進程 。針對 pDoC 患者的呼吸康復(fù)包 括 頭頸部肌群拉伸訓(xùn)練 、胸廓牽伸訓(xùn)練 、呼吸肌訓(xùn) 練 、俯臥位通氣和體位排痰等 [3] 。外振蕩技術(shù)適用于 外周 氣 道有痰液的患者 ,主要方法有振動和叩擊 、振 動 排痰儀和高頻胸壁振蕩 。體位引流技術(shù)一般取側(cè)臥 位 或者俯臥位 ,利用重力作用促使分泌物向大氣道移 動 。治療時間和頻次因人而異 , 也可通過血氧 、 心 率 、 呼吸頻率等同步監(jiān)測調(diào)整治療方案 。神經(jīng)肌肉電 刺 激儀對膈神經(jīng)和腹肌協(xié)同反饋式電刺激 ,可逐步增 強 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 ,常用于長期使用呼吸機的患 者 [39] 。嚴重心律失常、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嚴重高血壓、 癲癇 等,氣胸、胸部骨折未愈合及不能耐受者慎用。 3.2.2.1.3 作業(yè)治 療 共識意見 推薦在不引起患者疲勞的前提下,每天進行多次 多 感官刺激 ( sensory stimulation programs , SSP ) 治療。 推 薦強度:強推薦 【說明】 應(yīng) 使 用 作 業(yè) 治 療 實 踐 框 架 (occupational thera py practice framework , OTPF ) 以認知干預(yù)為重點 ,對患者 意 識 狀態(tài)進行評估后再實施治療 ,包括家屬的訪談與 宣教 、參與 ,認知的干預(yù) ,作業(yè)活動的介入 ,環(huán) 境 改 造與輔助技術(shù)的干預(yù)應(yīng)用 。 http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國 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SSP 是針對 pDoC 患者常用的干預(yù)手段 ,是指運 用環(huán)境刺激來促進覺醒和行為反應(yīng)的系列方法 [40] , 包 括但不限于視 、聽 、嗅 、味 、觸 、前庭覺等多個感官 重 復(fù) 的刺激 。機制是豐富環(huán)境有利于認知和運動功能 的恢復(fù) 、降低意識知覺的閾值 。虛擬現(xiàn)實技術(shù) ( virtual reality , VR ) 將 SSP 與音樂和記憶療法相結(jié)合 ,是提供 SSP 的有效工具 [41] 。通常采用觀看熟悉的視頻節(jié)目 、 親屬呼喚 、聆聽音樂 、觸摸 、活動肢體 、聞不同 氣味 及果汁 唇 舌刺激等形式 , 每次 10~20 min ,結(jié)合情感 或自傳體內(nèi)容的刺激效果更佳 [42] 。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 , 不能耐受者慎用。 3.2.2.1 . 4 吞咽治 療 共識意見 推 薦對 pDoC 患者進行床旁吞咽行為的評估以及 床旁內(nèi)鏡檢查,經(jīng)評估后可進行一定強度的吞咽訓(xùn) 練 和 經(jīng) 口治療性喂咽, 以維持和強化患者的吞咽功能。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幾乎所有的 pDoC 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 障 礙 ,氣管造口術(shù)可加重或?qū)е峦萄世щy [43] ,加強吞咽 訓(xùn) 練有助于拔除氣管套管 。大部分 pDoC 患者不適宜 經(jīng) 口進行普通食物的喂咽 。尤其是 VS 患者 , 咽喉部 分 泌 物較多 ,常意味自主吞咽次數(shù)偏少而極易發(fā)生誤 吸 , 即使是鼻飼飲食 ,也可能出現(xiàn)不可預(yù)測的 誤吸和 窒 息 。對 pDoC 患者進行一定強度的吞咽治療 ,增加 自主 吞 咽次數(shù) ,有益于吞咽功能的維持和強化 ,但治 療前應(yīng)進行床旁吞咽功能評估和床旁內(nèi)鏡檢查 [44] 。 根 據(jù) 評 估結(jié)果進行一定強度的床旁吞咽治療 ,包括口腔 衛(wèi)生管 理 、 口腔的感覺刺激 ( 包括味覺和冷刺激 ) 、治 療性經(jīng)口喂咽以及舌骨上肌群的肌電刺激等 [45] 。對 適 合 經(jīng)口進行治療性喂養(yǎng)的患者應(yīng)給予喂養(yǎng)監(jiān)管 ( 如進 行 監(jiān) 護 人 宣 教 ) 及 喂 養(yǎng) 食 物 性 狀 的 調(diào) 整 ( 如 使 用 增 稠劑 ) 。 3 . 2.2.1 . 5 物理因子治療 共識意見 推薦在無禁忌證的前提下,根據(jù)臨床評估結(jié)果選 擇 恰當(dāng)?shù)奈锢硪蜃又委煟?以改善 pDoC 患者的癥狀和 防 治并發(fā)癥。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物 理因子通常包括溫度刺激 ( 冷 、熱 ) 、機械刺激 ( 超聲 波 、沖擊波 、擦浴 ) 、 電磁刺激 ( 直流電 、低頻 電 、 中頻電 、高頻電 、磁療 ) 、光 ( 紅外線 、紫外線 、 激光 ) 等 。主要是針對 pDoC 患者的各種臨床問題 ,如 肺炎 、 胃潴留 、尿潴留 、肢端水腫 、肢體痙攣 、肌肉 萎 縮 [37] 、關(guān)節(jié)攣縮 、疼痛 、壓瘡 、局部炎癥等。 3.2.2.1.6 音樂療 法 共識意見 推 薦采取個體化的音樂治療方案對 pDoC 患者進 行 治療。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音 樂療法通過激活相關(guān)腦網(wǎng)絡(luò)來增強執(zhí)行功能, 改 善 認知功能 ,促進腦可塑性 ,提高 pDoC 患者的意 識水平 [46] 。可由患者親屬或音樂治療師來選擇治療 性 音樂 [47-48 ] ,首選患者喜好的音樂 , 由專業(yè)音樂治療師 現(xiàn) 場 演奏效果更佳 。建議治療時長每次 10~ 15 min , 每天 2 次以上 ,避免過度刺激而造成疲勞 。生命體 征 不 穩(wěn)定,不能耐受者慎用。 3.2.2.1.7 高 壓 氧 治 療 (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 HBOT ) 共識意見 推 薦 在 pDoC 患者全身狀態(tài)允許和安全的前提下, 評 估后進行多療程 HBOT 治療。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HBOT 是指在超過 1 個標準大氣壓的環(huán)境下 ,通 過 吸 入純氧來治療疾病的方法 ,主要機制在于提高組 織 氧 分壓和氧氣的彌散距離 ,改善缺血組織的氧供。 一般來說 , HBOT 的壓力為 1.4~2.4 絕對大氣壓 ,每 次 吸氧 60 ~ 90 min , 中間休息時吸入空氣 ,具體使用壓 力 與療程通常根據(jù)疾病的需要和患者的狀態(tài)決定 [49-50] 。 HBOT 可 改 善 pDoC 患者的腦微循環(huán) , 同時改變腦組 織 的 氧氣穩(wěn)態(tài) ,刺激腦干網(wǎng)狀激活系統(tǒng)和神經(jīng)環(huán)路, 發(fā)揮 促 醒和神經(jīng)修復(fù)作用 [51] ,通常采用壓力 1.4~2.0 絕 對大氣壓 , 20 次 1 個療程 。 國內(nèi)外的基礎(chǔ)研究和臨床 試驗已 證 實 HBOT 的有效性 [52] 。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 、開 放 性胸部創(chuàng)傷 、嚴重肺部感染 、肺大皰等 ,癲癇發(fā)作 未控制者 ,不能耐受者慎用 。 3.2.2.1.8 中醫(yī)治 療 共識意見 推 薦 pDoC 患者屬中醫(yī)實證者采用針刺穴位強刺 激治療,屬虛證者以針刺補法及灸法為主,聯(lián)合中 藥 辨證施治。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國 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 131 -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中 醫(yī)藥療法救治 pDoC 患者的歷史悠久 ,方法流 派眾多 , 主要包括針灸 、 中藥等 。針灸: 以醒神開 竅 、啟閉固脫為法 ,屬 實證者 ,選取人中 、內(nèi)關(guān) 、合 谷 、三 陰交 、太沖 、涌泉 、風(fēng)池 、百會 、神庭等穴 位 ,運用快速捻針法或電針刺激法 ,每次 10~20 min , 7~ 10 d 為 1 個療程; 屬虛證者 ,包括營養(yǎng)狀況不 佳 、 貧血等 ,選取氣海 、足 三里 、太溪 、涌泉等穴位 ,運 用針刺補法鼓舞人體正氣 , 百會 、神闕 、關(guān)元用 灸 法 [53] 。 中藥 :實證伴高熱者可選用安宮 牛黃丸 ,無高 熱者可選用蘇合香丸 , 中藥湯劑以補陽 還五湯 、化瘀 通竅方等辨證施治 , 隨證加減 ,亦可 煎劑保留灌腸以 清熱通腹排便 ,效果良好 [54] 。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 ,不能 耐受者慎用 。 3.2.2.1.9 康復(fù)護 理 共識意見 推薦重點關(guān)注 pDoC 患者體位 、皮膚 、營養(yǎng)和 管 道的管理, 以及并發(fā)癥 的護理。 推 薦強度:強推薦 【說明】 康 復(fù)護理是 pDoC 患者長期生存的關(guān)鍵 。常規(guī)護 理 包括體位管理 ,選擇合適的體位墊 ,定時翻身 ,避 免 壓 瘡 。護理過程中應(yīng)盡量增加 SSP 以促進意識的恢 復(fù) 。氣管切開患者做好氣道護理 ,保持呼吸道通暢, 維 持氣道濕化 ,翻身叩背 ,并采用體位引流 、輔助排 痰和 俯 臥位通氣等協(xié)助痰液排出 。進行營養(yǎng)篩查 ,協(xié) 助做 好 營養(yǎng)途徑的選擇與維護 。做好口腔護理 ,進行 坐 位 、頭控訓(xùn)練及吞咽器官基礎(chǔ)訓(xùn)練 。若病情需要, 根 據(jù)患者殘余尿量可行無菌間歇導(dǎo)尿 ,進行家庭康復(fù) 護理指導(dǎo) [55] 。 3 . 2.2.1.10 神經(jīng)調(diào)控治療 3.2.2.1.10.1 無創(chuàng)神經(jīng)調(diào)控治 療 3 .2.2.1.10.1.1 經(jīng)顱磁刺激 (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 ‐ tion , TMS ) 共識意見 推 薦 在 pDoC 患者原發(fā)病情穩(wěn)定及腦水腫消退后, 可 根 據(jù)病情進行多療程 TMS 治療。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TMS 通過電磁脈沖增強大腦皮質(zhì)的興奮性突觸活 顱 磁 刺 激 (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 rTMS ) 是最常用的刺激模式 ,一般認為高頻 rTMS 具 有皮質(zhì)興奮性效應(yīng) ,低頻具有抑制性效應(yīng) 。 目前 多 使 用高頻 ( 5 Hz 、 10 Hz 、 20 Hz ) rTMS 刺激前額葉背外側(cè) 區(qū) (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 DLPFC ) 、后頂葉皮 質(zhì) (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 PPC ) , 刺 激 強 度 為 80%~ 100% 靜息運動閾值 , 1 000~ 1 500 個脈沖 ,療程為 1~ 20 d [57-58 ] 。 間 歇 爆 發(fā) 模 式 脈 沖 刺 激 (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 iTBS ) 可 能 也 是 一 種 有 效 的 模 式 。 MCS 患者的總體獲益優(yōu)于 VS / UWS 患者 。對具有靶區(qū) 不穩(wěn)定 病 變 、癲癇病史 、治療部位顱骨缺損或體內(nèi)金 屬植入物 ( 包括帶有呼吸機 、金屬氣管套管等 ) 的患 者 慎 用。 3.2.2.1.10.1. 2 經(jīng) 顱 直 流 電 刺 激 ( transcranial direct cur ‐ rent stimulation , tDCS ) 共識意見 推薦在無禁忌證的前提下,可采用多靶點聯(lián)合刺 激及長時程 tDCS 治療 pDoC 患者。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tDCS 利用低強度電流作用于特定腦區(qū) ,調(diào)節(jié)大 腦 皮 質(zhì)神經(jīng)活動 ,可能加強額頂網(wǎng)絡(luò)皮質(zhì)功能聯(lián)系, 具有一定的促醒療效 [33] 。刺激靶區(qū)的選擇是產(chǎn)生療 效 的核心 ,推薦陽極 tDCS 刺激前額葉背外側(cè)區(qū) 、初 級 感覺運動皮質(zhì)以及前額葉 , 每次 20 min , 電流密度 40~56 μ A / cm 2 ,刺激 10 d ,可進行 1~2 個療程治療 [59] 。 有 癲癇病史或顱內(nèi)有金屬植入物的患者慎用 。 3. 2.2.1.10.1.3 正 中 神 經(jīng) 電 刺 激 ( median nerve stimula ‐ tion , MNS ) 共識意見 推薦可根據(jù) pDoC 患者病情行多療程 MNS 治療 。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MNS 通過刺激正中神經(jīng)將神經(jīng)沖動傳導(dǎo)至腦干、 丘腦 及 大腦皮質(zhì) ,達到改善腦血流 、興奮腦干網(wǎng)狀系 統(tǒng) 、提高皮質(zhì)興奮性等作用 [60] 。 目前 治療部位多選取 利手側(cè) ,參數(shù)設(shè)置主要為 :頻率 40 Hz , 電流強度 10~ 20 mA ,脈沖寬度 300 ms ,每分鐘 20~30 s ,連續(xù)刺激 3~8 h ,每天 1 次 ,連續(xù)刺激 2 周為 1 個療程 [61-62] ,不良 反應(yīng) 罕 見 。刺激部位皮膚有破損或感染者 ,不能耐受 者 慎用。 動 , 調(diào)節(jié)皮質(zhì)興奮性 ,促進神經(jīng)可塑性 [56-57] 。重復(fù)經(jīng)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國 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3 . 2.2.1.10.1.4 經(jīng)耳迷走神經(jīng)電刺激 ( transcutaneous au ‐ 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 taVNS ) 共識意見 推 薦 taVNS 作為補充治療手段與其他治療方法聯(lián) 合 應(yīng) 用改善 pDoC 患者的意識水平。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taVNS 是 一種新型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shù) ,可能 通過 刺 激迷走神經(jīng)耳支 ,進而通過孤束核 、上行網(wǎng)狀 激 活系統(tǒng)等激活突顯網(wǎng)絡(luò) 、邊緣系統(tǒng)和內(nèi)感受系統(tǒng) 等 ,提高皮質(zhì)興奮性 ,促進意識障礙的恢復(fù) [63] 。常見 刺激部位有耳甲腔 、耳甲艇 [64] ,參數(shù)常采用頻率 20 ~ 25 Hz , 電流強度 1~6 mA ,脈沖寬度 < 1000 μs ,連續(xù) 刺激 30 min , 每天 1~2 次 ,療程 4~8 周 [65] 。未來仍需 進 一步的研究探索 , 以在特定條件下帶來最大的治療 效 果 。刺激部位皮膚有破損或感染者 , 不能耐受者 慎用 。 3.2.2.1.10.2 有創(chuàng)神經(jīng)調(diào)控治 療 3.2.2.1.10.2.1 植入式神經(jīng)調(diào)控技 術(shù) 共識意見 推薦在常規(guī)康復(fù)及無創(chuàng)神經(jīng)調(diào)控治療無效時,充 分 評估后可依據(jù)患者病情考慮外科治療。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植 入 式 神 經(jīng) 調(diào) 控 技 術(shù) 主 要 包 括 腦 深 部 電 刺 激 ( deep brain stimulation , DBS ) 、脊髓電刺激 (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 SCS ) 和 植 入 式 迷 走 神 經(jīng) 電 刺 激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 VNS ) 等 [33] 。通過直接對意識相關(guān) 腦 網(wǎng)絡(luò)進 行刺激與調(diào)節(jié) ,達到促進意識恢復(fù)的目標 。適 用 于 病程超過 3 個月 ,常規(guī)康復(fù)及無創(chuàng)神經(jīng)調(diào)控治療 無效的 MCS 患者 ,手術(shù)方式及類型根據(jù)病情確定 [3] 。 植 入式神經(jīng)調(diào)控的術(shù)后參數(shù)設(shè)置與程控具有較高的專 業(yè) 要 求 , 原 則 上 應(yīng) 由 手 術(shù) 醫(yī) 生 團 隊 管 理 , 或 有 其 參與 。 3 .2.2.1.10.2.2 植入式神經(jīng)調(diào)控術(shù)后康復(fù) 共識意見 推 薦植入神經(jīng)調(diào)控設(shè)備的 pDoC 患者 ,仍進行持 續(xù)的康復(fù)訓(xùn)練??祻?fù)訓(xùn)練前需認真閱讀患者持有的 植 入 設(shè)備使用說明書,或咨詢手術(shù)醫(yī)生。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近 年來隨著外科植入式神經(jīng)調(diào)控臨床應(yīng)用日益增 多 , 術(shù)后康復(fù)治療面臨新的挑戰(zhàn) 。注意事項如下 。 ① 高壓氧治療: 圍手術(shù)期后 ,可以接受高壓氧治療, 但 入艙前需要關(guān)閉刺激器 , 出艙后需使用程控儀重新 開 啟刺激器 。②針刺及透熱治療: 可以接受相關(guān)治 療 ,但在皮下埋置的刺激器及連接電纜通過的皮膚區(qū) 域 ,禁止針刺及透熱治療 , 以免皮膚破損導(dǎo)致 植入物 感染 ;在植入?yún)^(qū)附近透熱治療時 ,需用一定厚度的衣 物遮蓋 , 以防熱效應(yīng)損壞植入物 。一般情況下 , 針 刺 、貼片及熱療等應(yīng)距離植入物 10 cm 以上 。③功能 性 電 刺激 ( functional electric stimulation , FES ) : 由于同 時 多 種電刺激的作用機制及效應(yīng)關(guān)系不明確 ,通常不 建議同時 進 行刺激 ,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損害 ; 進行 FES 時原則上停用植入刺激器 ,治療結(jié)束后再重新開 啟 。④肢體活動: 圍手術(shù)期后可進行常規(guī)肢體被動活 動 , 但植入物放置及經(jīng)過區(qū)域應(yīng)避免過度牽拉 ,或皮 膚 表 面 多 次 摩 擦 , 以 避 免 皮 膚 破 損 , 導(dǎo) 致 植 入 物 外 露。 3 .2.2.1.11 腦機接口 ( brain - computer interface , BCI ) 共識意見 推 薦 BCI 作為意識評估方法的一種補充,輔助診 斷 和評定 pDoC 患者的意識狀態(tài)。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BCI 是 指不依賴常規(guī)外周神經(jīng)和肌肉組織 ,在大 腦 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直接建立一種新型信息交流通道的 技術(shù) [66] 。 目前基于 EEG 的非侵入式 BCI 系 統(tǒng)的臨床應(yīng) 用最為廣泛 , 已實現(xiàn) pDoC 患者的意識狀態(tài)檢測和 輔 助診斷 ,彌補傳統(tǒng)行為量表對意識評估的不足 ; 同時 也可應(yīng)用于 pDoC 患者的輔助交流和預(yù)后預(yù)測 [67-68] 。 此 外 , 已證實雙向 - 閉環(huán) BCI 可依托反饋信息對大腦進行 干 預(yù) ,從而促進大腦神經(jīng)重塑 ,有望成為 pDoC 患者 促醒 康 復(fù)治療的臨床輔助工具 。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 ,不 能 耐受者慎用。 3.2.2.1.12 康復(fù)機器人技 術(shù) 共識意見 推薦具有重癥康復(fù)經(jīng)驗的康復(fù)中心,在充分評估 患 者安全性后,早期開展康復(fù)機器人輔助下活動, 同 步實施個體化的音樂治療及神經(jīng)電磁刺激等,有效 提 高 pDoC 患者康復(fù)訓(xùn)練效率。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康 復(fù)機器人技術(shù)的核心為人機交互 ,可自動執(zhí)行 http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國 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 133 - 任務(wù) , 幫助功能障礙者進行康復(fù)訓(xùn)練 [69] 。 pDoC 患者 在 病情穩(wěn)定后盡早進行機器人輔助下直立訓(xùn)練和肢體 被動 活 動 ,能預(yù)防和改善直立性低血壓 、獲得性衰弱 的 臨 床癥狀 [70] 。更重要的是 ,康復(fù)機器人輔助下的直 立 、被動活動訓(xùn)練結(jié)合音樂治療 、神經(jīng)電刺激 、運動 意 圖識別與人機交互控制 ,能更有效地加速運動及認 知 功 能的恢復(fù) ,從而提高患者的意識水平 , 改善結(jié) 局 [71] 。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 ,不能耐受者慎用。 3.2.2.2 治療類 ( 藥物治療 ) 共識意見 推 薦在重度腦外傷所致的 pDoC 患者中使用金剛 烷 胺改善意識水平。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有循證醫(yī)學(xué)證據(jù)支持金剛烷胺 (200~400) mg / d 可 提 高腦外傷后認知和覺醒水平 ,在重度腦外傷患者中 推 薦使用 [ 1] 。其他作用于多巴胺能 、兒茶酚胺能和膽 堿 能系統(tǒng)的藥物以及唑吡坦 、巴氯芬等藥物也有臨床 應(yīng)用 報 道 ,但需更多的循證醫(yī)學(xué)證據(jù)支持 [3] 。 3 . 2.2.3 健康促進類 ( 綜合管理 ) 共識意見 推 薦康復(fù)醫(yī)生對 pDoC 患者進行全面綜合的目標 化管 理 ,為每位患者制訂個體化的管理方案和目標。 推 薦強度:強推薦 【說明】 綜合康復(fù)管理需要康復(fù)醫(yī)生對 pDoC 患者進行 全 面綜合 的目標化管理 ,涉及診斷 、營養(yǎng) 、呼吸 、心率 / 血壓 、皮膚 、尿便控制 、運動 / 姿勢控制 、疼痛 、 痙 攣 、睡眠 、個人衛(wèi) 生 、家庭支持 、出院計劃 、決策制 定 等 方面 。盡早介入康復(fù)是關(guān)鍵 , 可有效預(yù)防并發(fā) 癥 ,激活和提高殘存功能 ,增加感覺的輸入 ,促進意 識 的恢復(fù) [72] 。 3 .3 特殊臨床問題處理 3 .3.1 氣管套管的拔除 共識意見 推薦由康復(fù)醫(yī)師、耳鼻喉科醫(yī)師、呼吸科或感染 科醫(yī)師、心肺物理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和護士組成 多 學(xué)科團隊,拔管前進行全面的評估和呼吸康復(fù),采 取 個 體化拔管方案。 推 薦強度:強推薦 【說明】 快速安全地拔除氣管套管可促進 pDoC 患者的 恢 復(fù)并改善預(yù)后 結(jié) 局 [73] 。脫離機械通氣 , 臨床生命體征 和血流動力學(xué)穩(wěn)定即可拔管 [74] 。拔管前需充分評估 意 識 狀態(tài) 、氣道通暢性 、吞咽功能 、咳嗽有效性和分泌 物清除能力等 [75] 。漏氣試驗陰性后采用封蓋或單向 閥 進行封 堵訓(xùn)練 ,觀察是否能夠耐受 。對不能耐受者需 內(nèi)窺鏡 檢查確定原因并予以處理 。胸廓牽伸技術(shù) 、輔 助 靜態(tài)呼吸訓(xùn)練及體位排痰等訓(xùn)練可促進患者呼吸功 能恢復(fù) ,加速拔管。 3 .3.2 顱骨缺損的修補 共識意見 推薦 pDoC 患者在術(shù)后 3 個月且顱內(nèi)情況穩(wěn)定 后 盡早進行修補。 推 薦強度:強推薦 【說明】 去 骨瓣減壓術(shù)是減輕腦損傷后腦水腫 、降低顱內(nèi) 壓的 常 用手術(shù)方法 ,但顱骨缺損 ,腦水腫消退后大腦 失去骨性保護 ,改變了顱內(nèi)生理環(huán)境 ,導(dǎo)致腦脊液 、 腦 血流循環(huán)異常 ,腦組織隨體位變化向骨窗外膨出或 凹陷 ,影響神經(jīng)功能恢復(fù) [76] 。因此 ,在原發(fā)腦損傷穩(wěn) 定后應(yīng)行顱骨修補 , 以恢復(fù)顱腔完 整性 。一般術(shù)后 3~ 6 個月為最佳時機 ,部分病例也可在 3 個月內(nèi)早期 修 補 [77] 。常用修補材料為鈦合金材料 , 臨床應(yīng)用時 間 長 , 組織相容性好 ,缺點是有透熱性 ,頭部 CT 、 MRI 檢 查有偽影 。聚醚醚酮 ( polyetheretherketone , PEEK ) 是 近年應(yīng)用的新材料 ,塑形 好 , 隔熱性強 ,影像檢查無 偽影 ,但價格較高 , 臨床應(yīng)用時間短 ,缺乏相關(guān)并發(fā) 癥 的 大樣本報道 [78-79] 。 3.3.3 腦積 水 共識意見 推薦高壓性腦積水行分流手術(shù)治療。單純腦室擴 大,顱壓正?;虻陀谡?,可行必要的檢查明確診 斷 并 評 估分流手術(shù)風(fēng)險與獲益。 推 薦強度:強推薦 【說明】 腦 損傷意識不恢復(fù) ,或恢復(fù)后又出現(xiàn)意識水平下 降 ,應(yīng)警 惕 腦積水可能 。臨床常見高壓性腦積水 ,影 像 可 見腦室擴大或進行性增大 ,伴腦室周圍腦脊液滲 出 ,腰穿測壓超過 200 mmH 2 O ,應(yīng)行分流手術(shù) [80] 。部 分 患者單純腦室擴大 ,腰穿測壓正?;虻陀谡V担? 不 除外正常壓力或低壓性腦積水 ,應(yīng)依患者意識狀 態(tài) 、腦脊液放液或腰大池引流試驗綜合判斷 [81-82] 。試 驗 陽 性患者大多能從分流術(shù)中獲益 。陰性結(jié)果患者可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國 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綜合影 像 、醫(yī)生經(jīng)驗及家屬意愿確定處置方式 。腦積 水手術(shù)常用腦室 - 腹腔分流術(shù) ,部分也可采用腰大池 - 腹 腔分流 。使用可調(diào)壓分流閥有利于必要時進行壓力 調(diào)整。 3.3.4 ICU 獲得性衰弱 ( 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 ‐ ness , ICU - AW ) 共識意見 推 薦在 pDoC 患者病情初步穩(wěn)定后盡早行康復(fù)治 療 及訓(xùn)練,減少 ICU - AW 發(fā)生。 推 薦強度:強推薦 【說明】 由 于 嚴重原發(fā)病臥床 ,或因治療需要鎮(zhèn)靜 、鎮(zhèn)痛 及制動等處置 后 , 出現(xiàn)全身性肌肉無力和萎縮 , 呼吸 肌和 全 身近端肢體容易受累 ,發(fā)生呼吸困難 、呼吸機 撤離困難及四肢無力 、癱瘓等 , 導(dǎo)致嚴重并發(fā)癥 , ICU 及住院時間延長 ,病殘和死亡率增高等 。 pDoC 患者由于長時間臥床 , ICU - AW 發(fā)生尤為普遍且隱蔽 。 病 情 穩(wěn)定后應(yīng)盡早進行被動康復(fù)訓(xùn)練 、神經(jīng)肌肉電刺 激 等 。 對 意 識 部 分 恢 復(fù) 患 者 應(yīng) 盡 早 協(xié) 助 進 行 主 動 訓(xùn)練 [83] 。 3 .3.5 深靜脈血栓形成 ( deep venous thrombosis , DVT ) 共識意見 推 薦對所有 pDoC 患者行 DVT 發(fā)生、復(fù)發(fā)和出血 風(fēng) 險評估,并行預(yù)防措施。 當(dāng)存在明顯的血栓進展危 險 因素 / 血栓癥狀嚴重時,建議積極治療。啟動抗凝治 療后經(jīng)評估可考慮早期適當(dāng)活動。 推 薦強度:強推薦 【說明】 pDoC 患者是 DVT 高危人群 ,可導(dǎo)致肺栓塞 , 嚴 重者 可 導(dǎo)致死亡 。建議采用早期雙下肢抬高 、被動肢 體 活動 、按摩小腿三頭肌 、間歇性充氣加壓 、神經(jīng)肌 肉 電 刺激 、低分子肝素等進行早期預(yù)防 [84] 。可使用超 聲 和 D - 二聚體動態(tài)變化進行臨床評估 。急性孤立性下 肢 遠端 DVT ,血栓范圍擴展時可直接口服抗凝藥物或 皮 下 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 [85] 。若高危因素持續(xù)存在, 在定期評估復(fù)發(fā)和出血基礎(chǔ)上抗凝時間應(yīng)超過 3 個月 。 出 血風(fēng)險較低 ,無限期抗凝治療是高復(fù)發(fā)風(fēng)險者的最 佳 選擇 。廣泛下肢 DVT 患者可選擇血栓清除外科手 術(shù) 治療 。嚴重 DVT 且絕對抗凝禁忌證者考慮下腔靜 脈 濾器置入 ( 但應(yīng)盡早移除 ) 。對抗凝藥物已達到治療 水 平或穩(wěn)定濃度且血栓脫落風(fēng)險較低者 ,早期下床活 動 有益于減輕疼痛 、腫脹 ,減少血栓后綜合征 ,不會 增加肺栓塞發(fā)生風(fēng)險 [86-87] 。 3.3.6 陣發(fā)性交感神經(jīng)過度興奮 ( paroxysmal sympathet ‐ ic hyperactivity , PSH ) 共識意見 推 薦通過臨床癥狀及 PSH 評分量表 ( 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 - assessment measure , PSH - AM ) 診斷,需排除癲癇。早期識別、積極治療對改善 pDoC 患者預(yù)后至關(guān)重要。 推 薦強度:強推薦 【說明】 PSH 是以陣發(fā)性交感神經(jīng)過度活躍為特征的臨床 綜合征 ,包括發(fā)熱 、呼吸頻率增快 、心率增快 、血壓 升高 、出汗及肌張力增高或痙攣 ,易被誤診為癲癇發(fā) 作 [8 8 ] 。 臨床主要通過癥狀及 PSH - AM 診斷 , 但需經(jīng) EEG 排 除 癲癇 [89] 。 PSH 的治療目標是消除病因 ( 減少腦 水 腫 和控制顱內(nèi)高壓 ) 和誘因 ( 疼痛 、尿潴留 、吸痰 、 擦 拭等 ) ,控制癥狀及減少并發(fā)癥 。藥物治療的作用 靶 點 包括非選擇性 β 受體 、阿片受體 、鈣離子通道 、 多 巴 胺 D 2 受體 、 γ- 氨基丁酸 - A / B 受體等。 3.3.7 營養(yǎng)管理與胃腸康 復(fù) 共識意見 推 薦對 pDoC 患者進行營養(yǎng)目標管理 ,按照個體 化的需求補充能量和營養(yǎng)成分,達到理想的體質(zhì)量 指 數(shù) , 改善患者的胃腸問題。 推 薦強度:強推薦 【說明】 進 行營養(yǎng)目標管理 ,應(yīng)評估最適合的營養(yǎng)途徑, 選 擇最適宜的食物 ,最后設(shè)定體質(zhì)量指數(shù)控制范圍或 增 減目標值 。首選腸內(nèi)營養(yǎng) ,早期開始 。不耐受鼻胃 管喂養(yǎng) 、反流 / 誤吸高風(fēng)險患者 ,可選擇鼻腸管或胃 / 腸造 瘺 術(shù) 。保留經(jīng)口進食能力者 ,應(yīng)積極接受吞咽功 能評 定 和訓(xùn)練 。營養(yǎng)管理要保障營養(yǎng)的質(zhì)和量 ,能量 供 應(yīng) 一 般 應(yīng) 達 到 25~30 kCal/(kg ·d) , 蛋 白 質(zhì) 1.2~2.0 g /( kg · d ) 。如 存在發(fā)熱 、肌張力增高等情況需適當(dāng)提高 能量供應(yīng) [90] 。 pDoC 患 者 極易出現(xiàn)胃腸問題 , 與長期臥床 、應(yīng) 用抗 生 素菌群失調(diào) 、交感神經(jīng)興奮 、營養(yǎng)缺乏等因素 有 關(guān) ,常需多因素干預(yù) 。除藥物治療 、調(diào)整體位等傳 統(tǒng) 方 式外 , 還應(yīng)注意規(guī)范日常護理細節(jié) ,并結(jié)合中 醫(yī) 、理療等方法 ,對患者進行綜合細致的管理 [91] 。聯(lián) 合 運動療法 、干擾電以及脛神經(jīng)電刺激有助于改善胃 腸 功能障礙 [92] 。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國 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 135 - 3.3.8 兒童 pDoC 康 復(fù) 共識意見 推 薦使用兒童版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 Glasgow Co ‐ ma Scale for Pediatrics , GCS - P ) 、 FOUR 、兒童版昏 迷 恢復(fù)量表 ( Coma Recovery Scale for Pediatrics , CRS - P ) 和 神經(jīng)電生理技術(shù)評估兒童 pDoC 患者,采用無創(chuàng)神 經(jīng) 調(diào)控治療。 推 薦強度:弱推薦 【說明】 兒 童 pDoC 病因有創(chuàng)傷 、感染 、發(fā)育性疾病和先 天性*謝病等 。 由于處在生長發(fā)育期 ,兒童 pDoC 的 評 估 和治療較成人有較大差異 。 目前臨床主要采用行 為 量 表評估聯(lián)合神經(jīng)電生理技術(shù) 、腦成像進行綜合評 定 。 CRS - P 可提高評估準確性 。 FOUR 適用于所有年 齡 段 的患者 ,尤其不能配合的低齡患者 [93] 。部分早期 pDoC 患兒可使用 GCS - P 。神經(jīng)電生理技術(shù)廣泛應(yīng)用 于 兒童 pDoC 的評估 ,具有低成本和無創(chuàng)的優(yōu)點 [94-95] 。 目 前 國內(nèi)外暫無針對兒童 pDoC 治療的指南 ,迫 切需要具有高度循證依據(jù)的干預(yù)措施 。 MNS 、 SSP 、 高壓 氧 、音樂療法 、 tDCS 和 TMS 等多種治療方法已 應(yīng) 用 于兒童 pDoC 治療 ,且均取得一定療效 。但需密 切注意 EEG 檢查結(jié)果 和臨床癲癇發(fā)作情況 , 同時做好 定期 評 估 。無創(chuàng)神經(jīng)調(diào)控容易實施且副作用較小 ,在 臨 床上易推廣 。侵入式神經(jīng)調(diào)控技術(shù)在兒童尚無應(yīng)用 經(jīng)驗 , 當(dāng)無創(chuàng)神經(jīng)調(diào)控治 療無效時可考慮實施。 4 展望 由 于 pDoC 的嚴重性和復(fù)雜性 ,其康復(fù)具有很多 特殊性 ,也有很多的治療難點 ,不論是意識狀態(tài)的恢 復(fù) 機制與治療干預(yù)手段 ,還是各種功能障礙的康復(fù), 都需要 我們不斷探索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 ,各種新技術(shù) 和新方法也將為康復(fù)提供新的思路 , 為 pDoC 患者 帶 來希望 之光 。此外 ,針對這類特殊人群的相關(guān)法律法 規(guī) 、倫理問題 , 醫(y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 ,適合的康復(fù)醫(yī) 療 和 長期照護機構(gòu)的建設(shè) ,伴隨終生的基本康復(fù)和基 礎(chǔ)護 理 的延伸服務(wù) ,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 [ 參考文獻 ] [ 1] GIACINO J T , KATZ D I , SCHIFF N D , et al . Practice Guide ‐ line Update Recommendations Summary : Disorders of Con ‐ sciousness : Report of the Guideline Development , Dissemina ‐ tion , and Implement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 ‐ emy of Neurology ; the American Congres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Disability , Independent Living , and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 J ]. Neurology , 2018, 91 ( 10): 450-460. [ 2] KONDZIELLA D , BENDER A , DISERENS K , et al . European Academy of Neurology Guideline on the Diagnosis of Coma and Other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Eur J Neurol , 2020, 27 ( 5): 741-756. [3] 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經(jīng)修復(fù)專業(yè)委員會意識障礙與促醒學(xué)組 . 慢 性意識障礙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 [ J ]. 中華神經(jīng)醫(yī)學(xué)雜 志 , 2020, 1 9( 10): 977-982. Group of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nd Conscious - promo ‐ tion ,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Neurorepair of Chinese Medi ‐ cal Doctor Association . Diagnoses and Treatments of Pro ‐ 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an Experts Consensus [ J ] . Chin J Neuromed , 2020, 19( 10): 977-982 . [4 ] 姜靜遠 , 邱卓英 , 王國祥 , 等 . 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健康分類家族 在康復(fù)中系統(tǒng)應(yīng)用的方案與路線圖 [ J ]. 中國康復(fù)理論與 實 踐 , 2020, 26( 11): 1241- 1255. JIANG J Y , QIU Z Y , WANG G X , et al . Systematic imple ‐ mentation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mily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s in rehabilitation : protocol and roadmap [ J ].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2 0 20, 26( 11): 1241- 1255. [5] HUMPHREY - MURTO S , WOOD T J , GONSALVES C , et al . The Delphi Method [ J ]. Acad Med , 2020, 95( 1): 168 . [ 6] BALSHEM H , HELFAND M , SCHUNEMANN H J , et al . GRADE Guidelines : 3. Rating the Quality of Evidence [ J ]. J Clin Epidemiol , 2011, 64(4): 401-406. [ 7] WILLERMAN B . The adaptation and use of Kendall ‘ s coeffi ‐ cient of concordance ( W ) to sociometric - type rankings [ J ]. Psy ‐ chol Bull , 19 5 5, 52(2): 132- 133. [8] 陳耀龍 , 陳懇 , 葉志康 , 等 . 中國萬古霉素治療藥物監(jiān)測指 南 的制定 [ J ]. 中國循證醫(yī)學(xué)雜志 , 2015, 15(2): 236-239. CHEN Y L , CHEN K , YE Z K , et al . Development of Chi ‐ nese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of Vancomycin [ J ] . Chin J Evid - based Med , 2015, 15(2): 236-239. [9] GUYATT G H , OXMAN A D , VIST G E , et al . GRADE : an emerging consensus on rating quality of evidence and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s [ J ]. BMJ , 2008, 336(7650): 924-926. [ 10] 劉子建 , 王興 , 韓瑩 , 等 . 用德爾菲法確定 5- 氨基酮戊酸光動 力 療法治療口腔潛在惡性疾患專家共識的臨床問題及結(jié)局 指標 [ J ] . 口腔疾病防治 , 2022, 30(5): 330-337. LIU Z J , WANG X , HAN Y , et al . Clinical problems and out ‐ come indicators in the expert consensus determined by the Del ‐ phi method of 5 ? 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oral potential malignant diseases [ J ]. J Prev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國 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Treat Stomatol Dis , 2022, 30(5): 330-337. [ 11] SEEL R T , SHERER M , WHYTE J , et al . Assessment scales for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evidence - based recommenda ‐ 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 J ]. Arch Phys Med Re ‐ habil , 2010, 91( 12): 1795- 18 1 3. [ 12] WANNEZ S , HEINE L , THONNARD M , et al . The repeti ‐ tion of behavioral assessments in diagnosis of disorders of con ‐ sciousness [ J ]. Ann Neurol , 2017, 81(6): 883-889 . [ 13] KOWALSKI R G , HAMMOND F M , WEINTRAUB A H , et al .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 mod ‐ erate and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 J ]. JAMA Neurol , 20 2 1, 78(5): 548-557. [ 14] GIACINO J T , SHERER M , CHRISTOFOROU A , et al . Be ‐ havioral recovery and early decision making in patients with prolonged disturbance in consciousnes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 ‐ jury [ J ]. J Neurotrauma , 2020, 37(2): 357-365. [ 15] SKIBSTED A P , AMIRI M , FISHER P M , et al . Conscious ‐ ness in neurocritical care cohort study using fMRI and EEG ( CONNECT - ME ): protocol for a longitudinal prospective study and a tertiary clinical care service [ J ]. Front Neurol , 2018, 9: 1 012. [ 16] ZHENG R Z , QI Z X , WANG Z , et al . Clinical decision o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fter acquired brain injury : stepping forward [ J ]. Neurosci Bull , 2023, 39( 1): 138- 162. [ 17] QIN P , WU X , DUNCAN N W , et al . GABAA receptor defi ‐ cits predict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 ‐ ness : a preliminary multimodal [( 11) C ] Flumazenil PET and fMRI study [ J ]. Human Brain Mapping , 2015, 36( 10): 3867 - 3877. [ 18] QIN P , WU X , HUANG Z , et al . How are different neural networks related to consciousness ? [ J ]. Ann Neurol , 2015, 78 (4 ) : 594-605. [ 19] WU X , ZOU Q , HU J , et al . Intrins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patterns predict consciousness level and recovery outcome in acquired brain injury [ J ]. J Neurosci , 2015, 35(37): 12932- 12946 . [ 20] ZOU Q , WU X , HU J , et al . Longitudinal recovery of local neuronal activity and consciousness level in acquired brain inju ‐ ry [ J ] . Hum Brain Mapp , 2017, 38(7): 3579-3591. [ 21] WU H , QI Z , WU X , et al . Anterior precuneus related to the recovery of consciousness [ J ]. Neuroimage Clin , 2022, 33: 102951. [ 22] HARRISON A H , NOSEWORTHY M D , REILLY J P , et al . EEG and fMRI agree : mental arithmetic is the easiest form of imagery to detect [ J ]. Conscious Cogn , 2017, 48: 104- 116. [ 23] GIBSON R M , FERNANDEZ - ESPEJO D , GONZALEZ - LARA L E , et al . Multiple tasks and neuroimaging modalities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detecting covert awareness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Front Hum Neurosci , 2014, 8 : 950. [24] CLAASSEN J , DOYLE K , MATORY A , et al . Detection of brain activation in unresponsive patients with acute brain injury [ J ]. N Engl J Med , 2019, 380(26): 2497-2505. [ 25] BAI Y , LIN Y , ZIEMANN U . Managing disorders of con ‐ sciousness : the role of electroencephalography [ J ]. J Neurol , 2021, 268( 11): 4033-4065. [ 26] LUTKENHOFF E S , NIGRI A , ROSSI SEBASTIANO D , et al . EEG power spectra and subcortical pathology in chronic dis ‐ 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Psychol Med , 2022, 52(8): 1491- 1 500. [27] BEKINSCHTEIN T A , DEHAENE S , ROHAUT B , et al . Neural signature of the conscious processing of auditory regu ‐ larities [ J ].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 2009, 106(5): 1672- 1677 . [ 28] ANDRE - OBADIA N , ZYSS J , GAVARET M , et al . Recom ‐ 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evoked potentials in comatose patients [ J ]. Neurophysiol Clin , 2018, 48 (3): 1 43- 169. [ 29] ROLLNIK J D .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of neurologic reha ‐ bilitation [ J ]. Handb Clin Neurol , 2019, 161: 187- 194. [ 30] SI J , DANG Y , ZHANG Y , et al .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fre ‐ quency influences the hemodynamic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Neurosci Bull , 2018, 34(4): 6 5 9-667. [ 31] KEMPNY A M , JAMES L , YELDEN K , et al . Function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s a probe of brain function in peo ‐ ple with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Neuroimage Clin , 2016, 12: 312-319. [ 32] CASAROTTO S , ROMERO LAURO L J , BELLINA V , et al . EEG responses to TMS a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the per ‐ turbation parameters and repeatable over time [ J ]. PLoS One , 201 0, 5(4): e 10281. [33] THIBAUT A , SCHIFF N , GIACINO J , et al . Therapeutic in ‐ terventions /span> in patients with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 ‐ ness [ J ] . Lancet Neurol , 2019, 18(6): 600-614. [ 34] ARAI N , NAKANISHI T , NAKAJIMA S , et al . Insights of neurophysiology on unconscious state using combined transcra ‐ 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y : a sys ‐ tematic review [ J ]. Neurosci Biobehav Rev , 2021, 131: 2 93-312. [ 35] NG H , KING A . A systematic review of head - up tilt to im ‐ prove consciousness in people with a prolonged 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 [ J ]. Clin Rehabil , 2021, 35( 1): 13-25.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國 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 137 - [ 36] BARTOLO M , BARGELLESI S , CASTIONI C A , et al . Mo ‐ bilization in early rehabilita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with severe acquired brain injury : an observational study [ J ]. J Rehabil Med , 2017, 49(9): 715-722. [ 37] THIBAUT A , WANNEZ S , DELTOMBE T , et al . Physic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impact on spasticity and muscle contracture [ J ]. NeuroRehabilitation , 201 8, 42(2): 199-205. [ 38] WILLIAMS K , CHRISTENBURY J , NIEMEIER J P , et al . Is robotic gait training feasible in adults with disorders of con ‐ sciousness ? [ J ]. J Head Trauma Rehabil , 2020, 35(3): E 266- E 2 70. [39] PORTA R , VITACCA M , GILE L S , et al . Supported arm training in patients recently weaned from mechanical ventila ‐ tion [ J ]. Chest , 2005, 128(4): 2511-2520. [40] GIACINO J T . Sensory stimulation :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the evidence for effectiveness [ J ]. NeuroRehabilitation , 1996, 6( 1): 6 9-78. [41] LIANG P , XU H , LI S , et al . Virtual reality - based sensory stimulation for pediatric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a pilot study [ J ] . Front Pediatr , 2022, 10: 879422. [ 4 2] LI J , CHENG Q , LIU F K , et al . Sensory stimulation to im ‐ prove arousal in comatose patient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J ]. Neurol Sci , 2020, 41 (9): 2367-2376 . [ 43] MELOTTE E , MAUDOUX A , DELHALLE S , et al . Swal ‐ lowing in individual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a cohort study [ J ]. Ann Phys Rehabil Med , 2021, 64(4): 101403. [ 44] DZIEWAS R , MICHOU E , TRAPL - GRUNDSCHOBER M , et al . 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 and European Society for Swallowing Disorders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st - stroke dysphagia [ J ]. Eur Stroke J , 2021, 6(3): LXXX ‐ IX - CXV . [ 45] PRUM G , MALLART R , BEATRIX M , et al . Swallowing ac ‐ tivation using sensory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disor ‐ 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J Rehabil Med Clin Commun , 2022, 5 : 2448. [46] O ‘ KELLY J , JAMES L , PALANIAPPAN R , et al . Neurophys ‐ 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music therapy in vegeta ‐ tive and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s [ J ]. Front Hum Neurosci , 20 1 3, 7: 884. [ 47] PERRIN F , CASTRO M , TILLMANN B , et al . Promoting the use of personally relevant stimuli for investigating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Front Psychol , 2015, 6 : 1102. [48] MAGEE W L . Music in the diagnosis , treatment and progno ‐ sis of people with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Neuropsychol Rehabil , 2018, 28(8): 1331- 1339. [ 49] ROCKSWOLD S B , ROCKSWOLD G L , ZAUN D A , et al .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mbined hyperbaric and normobaric hyperoxia on ce ‐ rebral metabolism , intracranial pressure , oxygen toxicity ,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 J ]. J Neuro ‐ surg , 2013, 118(6): 1317- 1328. [ 50] WALKER J M , MULATYA C , HEBERT D , et al . Sleep as ‐ sessment in a randomized trial of hyperbaric oxygen in U . S . service members with post concussive mild traumatic brain in ‐ jury compared to normal controls [ J ]. Sleep Med , 2018, 51: 6 6-79. [51] 趙繼宗 . 意識障礙臨床診療的現(xiàn)狀與進展 [ J ]. 臨床神經(jīng)外 科 雜志 , 2 020, 17( 1): 1-3. ZHAO J Z .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nscious ‐ ness disorders [ J ]. J Clin Neurosurg , 2020, 17( 1): 1-3. [ 52] YANG Y , XU L , XIE R , et al . A meta - analysis on the effi ‐ ciency of the time window of 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o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in China [ J ]. J Neurorestoratol , 20 2 0, 8(4): 270-280. [5 3] 張毅敏 , 陳愛連 , 唐純志 , 等 . 電針對重型顱腦損傷昏迷患者 促醒作用的臨床觀察 [ J ]. 針刺研究 , 2013, 38(2): 158- 16 2 . ZHANG Y M , CHEN A L , TANG C Z , et al . Clinical obser ‐ 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for arousing consciousness of co ‐ matose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brain injury [ J ]. Acup Res , 2013 , 38(2): 158- 162. [ 54] 鐘慧 , 許立國 , 黃根勝 , 等 . 中風(fēng)后意識障礙的中醫(yī)康復(fù)研究 進展 [ J ]. 中醫(yī)臨床研究 , 2021, 13(20): 126- 129. ZHONG H , XU L G , HUANG G S , et al . 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rehabilitation of consciousness disturbance after stroke [ J ]. Clin J Chin Med , 2021, 13(20): 126- 129. [ 55] RACITI L , CORALLO F , MANULI A , et al . Nursing , care ‐ giving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in chronic disorders of con ‐ sciousness : a scoping review [ J ]. Acta Biomed , 2021, 92( S 2): e 2021013 . [56] O ‘ NEAL C M , SCHROEDER L N , WELLS A A , et al . Pa ‐ tient outcomes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following transcra ‐ 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 analy ‐ 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 J ]. Front Neurol , 2021, 12: 694970 . [ 5 7] SHOU Z , LI Z , WANG X , et al . Non - invasive brain interven ‐ tion techniques used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Int J Neurosci , 2021, 131(4): 390-404 . [ 58] FORMICA C , DE SALVO S , CORALLO F , et al . Role of neuro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using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 ‐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國 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lation in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J Int Med Res , 2021, 49 (2) : 300060520976472. [ 59] ZHANG X , LIU B , LI Y , et al . Multi - target and multi - sess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o ‐ 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a controlled study [ J ]. Front Neurosci , 2021, 15: 641951. [ 60] LEI J , WANG L , GAO G , et al . Right median nerve electri ‐ cal stimulation for acute traumatic coma patients [ J ]. J Neu ‐ rotrauma , 2015, 32(20): 1584- 1589. [61] WU X , ZHANG C , FENG J , et al . Right median nerve elec ‐ trical stimulation for acute traumatic coma ( the Asia Coma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rial ):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 J ]. Trials , 2017, 18( 1): 311. [ 62] COOPER E B , COOPER J B . Electrical treatment of coma via the median nerve [ span styl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8.0pt;color:#231f20;white-space:pre-wrap;“>J ]. Acta Neurochir Suppl , 2003, 87: 7- 10. [63] YU Y , YANG Y , GAN S , et al . Cerebral hemodynamic corre ‐ lates of 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al nerve stimulation in con ‐ sciousness restoration : an open - label pilot study [ J ]. Front Neu ‐ rol , 2021, 12: 684791. [ 64] DE GURTUBAY I G , BERMEJO P , LOPEZ M , et al . Evalua ‐ tion of different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natomical targets in the ear by vagus evoked potential responses [ J ]. Brain Behav , 2021, 11( 11): e 234 3. [ 65] OSINSKA A , RYNKIEWICZ A , BINDER M , et al . Non - in ‐ vasive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treatment of disorders of con ‐ sciousness :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 J ]. Front Neurosci , 2022, 1 6: 834507. [ 66] GIBSON R M , OWEN A M , CRUSE D . Brain - computer in ‐ terfaces for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Prog Brain Res , 2016, 228: 241-291. [ 67] PAN J , XIAO J , WANG J , et al . Brain - computer interfaces for awareness detection , auxiliary diagnosis , prognosis , and re ‐ 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Semin Neurol , 2022, 42(3): 363-374. [ 68] SPATARO R , XU Y , XU R , et al . How brain - computer inter ‐ face technology may improve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a comparative study [ J ]. Front Neurosci , 2022, 1 6 : 959339. [ 6 9] CHEN Y , ABEL K T , JANECEK J T , et al . Home - based tech ‐ nologies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 a systematic review [ J ]. Int J Med Inform , 2019, 123: 11-22. [ 70] TAVEGGIA G , RAGUSA I , TRANI V , et al . Robotic tilt ta ‐ ble reduces the occurrence of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ver time in vegetative states [ J ]. Int J Rehabil Res , 2015, 38(2): 162- 166. [71] DE LUCA R , BONANNO M , VERMIGLIO G , et al . Robot ‐ ic verticalization plus music therapy in chronic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promising results from a pilot study [ J ]. Brain Sci , 2 022, 12(8): 1045. [ 72] TURNER - STOKES L , ROSE H , LAKRA C , et al . Goal - set ‐ ting and attainment in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ed approach [ J ]. Brain Inj , 2020, 34 ( 1): 78 -88. [ 73] ENRICHI C , BATTEL I , ZANETTI C , et al . Clinical criteria for tracheostomy decannulation in subjects with acquired brain injury [ J ]. Respir Care , 2017, 62( 10): 1255- 1263. [ 74] MEDEIROS G C , SASSI F C , LIRANI - SILVA C , et al . Crite ‐ ria for tracheostomy decannulation : literature review [ J ]. Co ‐ das , 2019, 31(6): e 20180228. [75] WARNECKE T , SUNTRUP S , TEISMANN I K , et al . Stan ‐ dardized endoscopic swallowing evaluation for tracheostomy decannulation in critically ill neurologic patients [ J ]. Crit Care Med , 2 013, 41(7): 1728- 1732. [ 76] OZONER B . Cranioplasty following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 role in neurorecovery [ J ]. Curr Neurol Neurosci Rep , 2021, 21 ( 11): 62. [ 77] CHEN R , YE G , ZHENG Y , et al . Optimal timing of cranio ‐ plasty and predictors of overall complications after cranioplas ‐ ty : the impact of brain collapse [ J ]. [ ahead of print ]. Neurosur ‐ gery , 2023. doi : 10. 1227/ neu .0000000000002376. [78] WOO P Y M , MAK C H K , MAK H K F , et al . Neurocogni ‐ tive recovery and global cerebral perfusion improvement after cranioplasty in chronic sinking skin flap syndrome of 18 years : Case report using arterial spin labelling magnetic resonance perfusion imaging [ J ]. J Clin Neurosci , 2020, 77: 213-217. [ 79] ROSINSKI C L , PATEL S , GEEVER B , et al . A Retrospec ‐ 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itanium mesh and custom im ‐ plants for cranioplasty [ J ]. Neurosurgery , 2020, 86( 1): E 15- E 22 . [ 8 0] REDDY G K , BOLLAM P , SHI R , et al . Management of adult hydrocephalus with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s : long - term single - institution experience [ J ]. Neurosurgery , 2011, 69 ( 4): 774-780; discussion 780- 1. [ 81] VEDANTAM A , YAMAL J M , HWANG H , et al . Factors as ‐ sociated with shunt - dependent hydrocephalus after decompres ‐ sive craniectomy fo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 J ]. J Neurosurg , 2018, 12 8(5): 1547- 1552. [82] GAREGNANI L , FRANCO J V , CIAPPONI A , et al . Ventri ‐ culo - peritoneal shunting devices for hydrocephalus [ J ]. Co ‐ 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 2020, 6(6): CD 012726. [83] PIVA S , FAGONI N , LATRONICO N . Intensive care unit - ac ‐ quired weakness : unanswered questions and targets for future research [ J ] . F 1000 Res , 2019, 8: F 1000 Faculty Rev -508. [84] DENNIS M , CASO V , KAPPELLE L J , et al . European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中 國 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2023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Chin J Rehabil Theory Pract , Feb ., 2023, Vol . 29, No .2 - 139 - Stroke Organisation ( ESO ) guidelines for prophylaxis for ve ‐ nous thromboembolism in immobile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 ‐ aemic stroke [ J ]. Eur Stroke J , 2016, 1( 1): 6- 19 . [ 85] STEVENS S M , WOLLER S C , KREUZIGER L B , et al . An ‐ 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TE disease : second update of the CHEST guideline and expert panel report [ J ]. Chest , 2021, 160 ( 6): e 545- e 608. [ 86] PILLAI A R , RAVAL J S . Does early ambulation increase the risk of pulmonary embolism in deep vein thrombosis ?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J ]. Home Healthc Nurs , 2014, 32(6): 336-342. [ 87] BLUMENSTEIN M S . Early ambulation after 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 : Is it safe ? [ J ]. J Pediatr Oncol Nurs , 2007, 24 (6 ) : 309-313. [ 88] LUCCA L F , PIGNOLO L , LETO E , et al . Paroxysmal sym ‐ pathetic hyperactivity rate in vegetative or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after acquired brain injury evaluated by paroxysmal sym ‐ pathetic hyperactivity assessment measure [ J ]. J Neurotrauma , 2019, 36( 16): 2430-243 4 . [89] BAGULEY I J , PERKES I E , FERNANDEZ - ORTEGA J F , et al . Paroxysmal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 after acquired brain injury : consensus on conceptual definition , nomenclature ,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 J ]. J Neurotrauma , 2014, 31( 17): 1515- 1 520. [ 90] CEDERHOLM T , BARAZZONI R , AUSTIN P , et al . ES ‐ PEN guidelines on definitions and terminology of clinical nutri ‐ tion [ J ]. Clin Nutr , 2017, 36( 1): 49-64. [ 91] TAYLOR B E , MCCLAVE S A , MARTINDALE R G , et al . Guidelines for the provision and assessment of nutrition sup ‐ port therapy in the adult critically ill patient :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SCCM ) and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 A . S . P . E . N .) [ J ]. Crit Care Med , 2016, 44 (2): 390-438 . [ 92] PENFOLD J A , WELLS C I , DU P , et al . Electrical stimula ‐ tion and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following sur ‐ gery : a systematic review [ J ]. Neuromodulation , 2019, 22(6): 6 6 9-679. [ 93] FERREIRA S S , MEIRELES D , PINTO A , et al . [ Transl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FOUR Scale for children and its use as outcome predictor : a pilot study ] [ J ]. [ in Portuguese ]. Acta Med Port , 2017, 30(9): 599-607. [ 94] MOLTENI E , SLOMINE B S , CASTELLI E , et al . Interna ‐ tional survey on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procedures in pediat ‐ ric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 J ]. Brain Inj , 2019, 33(4): 5 1 7-528. [ 95] HAUGER S L , SCHANKE A K , ANDERSSON S , et al .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utility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s in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follow ‐ ing acquired brain injury : a systematic review [ J ]. J Head Trau ‐ ma Rehabil , 2017, 32(3): 185- 196. ( 收稿日期: 2022- 11-25 修回日期: 2023-02-09) http : / /www.cjrtponline.com |